今年政策要求在东北与黄淮海等地区新增1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,约占去年全部玉米面积的1.6%左右。受玉米种植收益提高的影响,农户有意愿继续扩种玉米。但东北与黄淮海地区不仅仅是玉米的主产区,同时也是其他作物的主要产地,因此能否扩大玉米种植面积,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他作物是否会改种。
一、政策层面鼓励扩种和稳定面积的品种数量有所上升
梳理政策文件的表述内容来看,今年需要增加或者鼓励增加的品种包括玉米、油菜、花生;需要稳定的品种(分地区)有大豆、新疆棉花;需要优化的品种有内地棉花,具体表述如下:“鼓励长江流域开发利用冬闲田扩种冬油菜,在黄淮海及东北适宜地区适当扩大花生种植面积”、“建设优质棉生产基地,稳定新疆棉花种植面积,优化黄河和长江流域棉花种植布局”、“东北和黄淮海等地区增加玉米面积1000万亩以上”。
1、豆争地
文件中提出“在东北与黄淮海等地区新增100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”、“稳定大豆种植”。字里行间能够透露出,在某些主产区需要体现出避免大豆与玉米争地的调控意愿。东北地区大豆价格同比上涨达到68.5%,南方同比涨幅达55.6%。如下图:
今年大豆涨幅较玉米有过之而无不及,导致收益也同步提高,除此之外,还需要关注的是,针对大豆玉米种植,国家均有生产者补贴。受此影响,东北地区尽管是大豆刚性种植区,但也存在随着行情随时调整的“摇摆型”种植区域。从两者收益比较来看,含地租但不包括人工的情况下,一亩大豆加上补贴,毛利大约353元左右,而一亩玉米加补贴收入,毛利大约783元左右。东北地区除了必须要轮换的地块和一些不适合种植玉米的地块之外,大部分豆农改种玉米意愿存在,特别是吉林和内蒙一带。但是在合适大豆的区域如黑龙江等进行扩种玉米,很难有绝对优势,当然也不排除包括天气等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变量出现。在黄淮海一带,因大豆种植量少,暂影响不大。
2、花生与玉米争地
单从种植时间吻合度上来看,花生、棉花等作物也存在竞争关系。先看花生,政策方面除了大田良种补贴外,国家没有其他的相应补贴政策。但在播种和管理方面,相对而言种植玉米更为省时省力。近几年来花生的种植收入有所上升,2020年度花生市场整体上行,截至今年3月份,同比涨幅在5-6%(见下图)。黄淮海一带种植花生的习惯较为固定,且当地种植花生多为沙土地,因此大部分改种玉米意向不大,但部分地区如安徽、河北等省份土质较好,不排除有改种的可能;东北一带,部分农户存在改种意向,主要是受到付出劳动力的差异及收益因素的影响。
3、粮棉争地
棉花种植需要付出的人工同样要大于玉米。2016-2020年中国棉花种植面积先增后减。市场价格方面,2020年籽棉价格高开高走,全年涨幅超过10%(见下图),预计2021年棉农种植积极性偏乐观,但受新疆耕地面积有限、水资源紧张以及粮食种植用地之争等因素影响,预计新疆种植面积增加幅度有限,而内地植棉面积大概率延续下降趋势。国家政策方面,今年新疆仍执行目标价格补贴,对保障棉农收益方面贡献显著,从而稳定了新疆棉花种植面积,但对于内地影响不大。因此,总体来看,围绕黄河和长江流域,棉花存在优化种植的必要性,在理论上存在改种玉米的可能性。
二、除了政策鼓励品种外,部分蔬菜等经济作物与玉米种植存在竞争关系
1、辣椒
如下图所示,2020年辣椒行情属于上一次大涨之后回落盘整阶段,种植收益基本稳定。由于2020年玉米价格整体呈上涨趋势,农户种植收益可观, 2021年部分北方干椒产区(山东、河南、河北)种植户意向改种玉米,干辣椒种植面积或有所缩减,尤其是大辣椒,但幅度暂不确定。
2、马铃薯
内蒙、河北一带大田马铃薯的种植时间与玉米大致吻合。但马铃薯在政策方面,国家无相应政策支持。
今年春节后,马铃薯市场下行较快,如下图所示。如果在种植季节,马铃薯市场价格持续下跌,则不排除上述地区农户进行改种的可能性。
三、动态平衡中寻找整体最优解
单从理论上讲,玉米新增1000万亩存在可能性,但实际执行需要看农户的种植习惯、劳动力付出、自然条件及农户风险偏好、政策支持、综合收益等因素的制约。因东北与黄淮海区域不仅是玉米主产区,同时也是其他有竞争关系的农产品的主要产地,一定程度上类似“僧多粥少”的意味。对此,文件中也有不同的表述,包括在高标准农田中也有相应的补充规定,如“坚决遏制耕地”非农化“、防止”非粮化“,”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,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,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、油、糖、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。除此之外,我们也可以考虑用撂荒地来做为玉米扩种的补充手段,但一般的撂荒地的肥力水源等自然条件较差,产量将难以保证。
预计,今后随着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,农产品种植仍不可避免地继续受到效益的制约和影响。单纯提高玉米种植面积,其他品种势必会受到一定影响,因农户在种植的时候随机性较强和天气等不同变量的存在,促使我们需要继续在动态平衡中寻找整体最优解。接下来的十四五期间,在粮食数量得到基本保障的基础之上,应着重提升质量,在继续执行“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”的同时,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