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期货新闻 > 期货知识 > 股指期货

玉米进口同比大增 中国推行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

期货新闻网.
0浏览· 0评论· 0收藏
  2020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,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饲料粮。在这一背景下,中国正着手玉米豆粕的减量替代工作。
  今年3月,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下发《饲料中玉米豆

K图 cm_0

  2020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,其中相当一部分为饲料粮。在这一背景下,中国正着手玉米豆粕的减量替代工作。

  今年3月,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下发《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》(下称《方案》),要求在4月底前,完成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推广工作方案,选择确定示范企业,在年内组织开展示范推广。

  玉米进口同比大幅增加

  之所以推行玉米豆粕的减量替代,根源在于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重视。

  2020年,中国农产品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,累计进口超1.4亿吨,同比增幅27.97%。进口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大豆、玉米、小麦,分别为1亿吨、1130万吨、838万吨,分别同比增加11.7%、135%、140.2%。

  这1.4亿吨的进口农产品中,主要用于饲料粮的大豆、玉米,占将近80%。国人对肉蛋奶需求的增加,使得养殖业的饲料需求量在不断增加。2020年,中国在饲料产量增长5%之后,重新成为全球最大饲料生产国,产量达到2.4亿吨。

  对于较大规模的大豆进口量,以及2020年大豆进口再度增加,业内已有预期。但相较于大豆,玉米、小麦进口同比大幅增加,更引人关注。比较突出的是玉米,2020年的玉米进口量,首次超过全年720万吨的进口关税配额,这主要是市场出现供需缺口所致。

  自2016年以来,玉米持续进行临储去库存。然而,随着临储去库存的结束,生猪产业稳产保供以来,对饲料粮的需求大增,再加上此前推行玉米种植面积调减。于是,市场上就出现了供需缺口,价格走高,也相应带动了大麦、高粱等替代品的进口。据海关数据统计,2020年中国大麦进口808万吨,同比提高36.3%;高粱进口481万吨,同比提高478.6%。

  随着未来中国工业和饲料需求的增长,业内预判,玉米进口有步大豆后尘的趋势。

  不过,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也进入临界点。2021年2月,农业农村部发布文件,明确提出“东北和黄淮海等地区增加玉米面积1000万亩以上”。此举有望扭转玉米播种面积持续数年下滑的势头。

  势在必行的“玉米豆粕减量替代”

  为缓解进口压力,《方案》提出,“降低饲料中玉米、豆粕占比”的工作目标,为保障饲料粮供需平衡、稳定粮食安全大局提供有力技术支撑。为此,研究建立生猪、肉鸡和蛋鸡等代表种高效低蛋白日粮配制技术体系,分别制定利用稻谷、小麦、杂粮、薯类、杂粕和其他农副产品等原料替代玉米、豆粕的饲料配方调整方案。

  在畜禽饲料配方中,大多采用玉米-豆粕型日粮。玉米属于能量饲料,大豆(豆粕)属于蛋白饲料。由于小麦、稻谷也属于能量饲料原料,替代部分玉米是可行的。菜籽粕、棉籽粕、亚麻籽粕等饼粕类属于蛋白类饲料原料,适当处理一下抗营养因子,也可以替代部分豆粕,缓解大豆供应压力。

  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副院长张智先称,过去因为大豆的对外依赖度较高,用杂粕替代豆粕的关注较多。这两年,国内玉米供需关系发生变化,玉米的减量替代开始显得很有必要。玉米豆粕的减量替代,其实就是增加饲料中能量和蛋白原料消费的多样性,为缓解玉米和大豆国内供应紧张所采取的措施。

  张智先说,现在的小麦和稻谷库存较为充足,在替代玉米方面有阶段性的基础,同时还可以解决小麦、稻谷库存量偏大的问题,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。另外,杂粮、薯类、杂粕和其他农副产品等原料,在饲料配方中替代玉米、豆粕都是可行的。

  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《饲料原料目录》中,也列出了高粱、大麦、燕麦、黑麦、荞麦、黍、粟等杂粮以及粮食加工副产物。这些产品与玉米、小麦、稻谷等谷物一样,都具有较好的饲用价值,可在商品饲料和畜禽养殖中使用。

  此外,玉米、甜高粱等农作物秸秆通过青贮方式,在奶牛、肉牛、肉羊等养殖中也得到广泛应用。

  当然,新饲草资源在豆粕减量替代中也能发挥作用。以饲料桑为例,这是一种可以在世界各地利用的畜禽饲料,其单位面积蛋白质含量远高于大豆和苜蓿,其资源化利用将为生猪生产提供饲料保障,同时其功能活性物质丰富,可以在健康养殖和抗生素替代中发挥独特作用。

  在中国传统的养殖模式中,也大量使用桑叶等植物饲料。只不过,随着养殖业向规模化、标准化发展,豆粕性饲料配方逐渐占据主导,植物资源逐渐被放弃,造成极大浪费。目前,中国桑叶的产量4000万吨,每年可提供蛋白质近200万吨,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。

 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的研究,如果将豆粕在饲料中的比重由现今的30%将至27%,这3个百分点的下降就可以减少豆粕用量1100万吨,折合大豆约1400万吨,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进口大豆的压力。

声明:期货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